在這里輸入產品類別,搜索您要查找的產品系列。
在這里輸入產品類別,搜索您要查找的產品系列。
[敏感詞]管理專家和并購專家王育琨表示,正是由于日本人在創新、吃透了客戶體驗、有技術上的絕活、有掌控供應鏈的能力,一剎那接一剎那勇猛精進,“日本制造”才擔得起放心二字。
作為電子元器件圈的一份子,拿最典型的MLCC來講,日本企業位居[敏感詞]優勢地位,MLCC一個村田制作所打個噴嚏,足以讓之前被成為“電子大米”,如今大火的MLCC行業顫三顫。
我們今天就從村田停產引發震蕩的事情說開去,聊一聊面對以日本為代表的一批技術強國時,我們高喊國貨當自強之后應該如何自處。
2015國際權威研究機構《 湯森路透》 發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業創新排名TOP100:
日本40家
美國35家
法國10家
德國4家
瑞士3家
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國[敏感詞]名,2014年之后被日本超越。從這個統計報告中可以看書日本在創新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
日本其實早就拋棄已經淪為低端制造業的家電之類產業,轉變為全力投入BtoB,新材料,人工智能,醫療,生物,新能源,物聯網,機器人,高科技硬件,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等新興領域。
《Economist》發表2015[敏感詞]創新質量(Innovation Quality)報告,日本位列世界第三。創新質量的意思,就是你的創新到底有沒有為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這更能體現一個[敏感詞]的創新實力:
麥肯錫2013發布研究報告,羅列了有望改變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12大新興顛覆技術,分別是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機器人、次世代基因組技術、自動化交通、能源存儲技術、3D打印、次世代材料技術、非常規油氣勘采、資源再利用。而日本已經將某些科研做到了世界[敏感詞],比如新材料、資源再利用、能源存儲、機器人等。
技術領域的日本
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4個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一是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列世界[敏感詞];
二是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占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敏感詞];
三是日本核心科技專利占世界[敏感詞]80%以上;
四是日本的專利授權率竟然高達80%,可見其專利申請的質量。
這意味著日本整個[敏感詞]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同時也告訴我們為什么日本科技能獨步天下。
日企不只在于表面豐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國際市場上眾多領域的“隱形王者”。
未來大數據時代的關鍵——云計算,2014年10月起由日本富士通、NEC、NTT、KDDI等聯合設計開發的云計算安全規則將成為云網絡服務的全球安全標準。
全球[敏感詞]的信息產業組織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BSA-美國商業軟件聯盟)連續第2年將日本評為云計算技術與云應用環境的世界[敏感詞]國。
我們經常聽說中國互聯網技術很強大,甚至把云計算能力也歸類到了互聯網技術里,那么,走在國內云計算領域最前排的阿里云怎么說:
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美國和法國分列[敏感詞]至第五——在云計算領域,日本穩坐世界[敏感詞]。
你看不見的日本創新能力
有人說日本創新缺失,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蘋果,高通等等,如果沒有日本的高精度設備、配件、解決方案等,那這些公司恐怕要倒退10年。
這幾年不管是VLSI Research,英特爾[敏感詞]供應商里的SCQI和PQS都是日系刷榜(8家SCQI6家日系,18家PQS11家日系,連iphone里1000多項核心部件就有一半以上來自日本)。
日本有11家企業獲得英特爾PQS獎。全球任何企業要獲得英特爾PQS獎,都需要在成本及質量方面獲得80%以上的分數,并在改進計劃方面也獲得80%以上的分數。
科技評選的權重指標為專利凈收入=專利盈余(專利收入-專利支出)。
日本專利盈余世界第二,且年年在上漲,這樣的一個資源匱乏的,土地面積稀少,原材料幾乎都要進口的[敏感詞]為什么能維持GDP世界前三半個多世紀?
為什么我國要限制稀土出口日本?因為稀土是許多高科技材料不可缺少的元素——但能將稀土點石成金的[敏感詞],目前只有美國和日本。
這些技術哪來的?當然離不開強大的科研能力,看看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就明白了。
2000年之后一直到2016年,日本每年至少拿一個諾貝爾獎,僅次于美國,位于全球第二。
就是這樣一個世界一流的發達工業技術[敏感詞],日本“哭窮”的背后是令人震驚的天文數字般的技術開發投入。將“飛速發展”的高帽贈予別國正是日本式的韜光養晦,這也許就是“務實主義”至上的日本可圈可點的地方。
結語
GDP固然重要,但除GDP之外,還有GNP(國民生產總值),如果用GNP來計算日本經濟,它的規模要比現在龐大太多。
受近期MLCC等被動件漲價缺貨引發行業震蕩,以及中美貿易戰中興被打“七寸”引發國人反思。讓筆者深刻認識到國貨自強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這需要一大批電子人不懈努力,可謂長路漫漫。至少在電子產業,我們決不能被“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想法帶偏。惟其如此,才能提高實力,拿到行業產品定價權和話語權的在場。
無論我們要把日本作為競爭對手還是不共戴天的仇敵,都需要明確的清楚日本究竟強在哪里?如果依然沉浸在“日本沒落”、“日本衰退”的幻覺中,那只會令我們和真實的日本的差距更加巨大。
因此說講日本的強大不是目的,如實面對差距,然后奮起直追才是。
附件:村田EOL(項目終止/停產)清單